1.高三复习备考的四个阶段 ?

2.高考备考的复习技巧

3.高考备考的“四轮复习法”

4.高考语文复习要诀

5.高考数学复习要诀

6.高考英语复习要诀

7.高考物理复习要诀

8.高考化学复习要诀

9.高考政治复习要诀

10.高考历史复习要诀

11.高考前三天如何安排

12.高考临考前的注意事项

13.如何消除考前的心理失常

14.“猫头鹰”型的考生如何应付上午考试

15.科学调适高考临考心理

16.消除紧张心理的三种方法

17.如何注意考前饮食和营养

18.高考考场规则和处罚规定

19.标准化考试答卷标准

20.考试时如何防止无意识犯规

21.怎样克服高考考试怯场

22.应考时怎样处理出现特殊情况

23.高考考场放松两法

24.高考考场上突发情况如何处理

25.高考考试的答题原则

26.高考审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7.怎样处理审题与涂点的关系

28.如何科学地分配答题时间

29.怎样处理高考中的大题和难题

30.第一门考试没考好怎么办

31.高考应试时的一些通用技巧

32.高考考试中如何检查

33.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如何参加复试

  首页>>高考指南>>应考准备
 
 
科学调适高考临考心理
  高考对每一个考生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点。考好了,就意味着以后的人生路将会是一片光明,而考砸了则有可能在今后会坎坷多多。虽然我们不能说高考会决定人的终生,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接受高等教育与否对一个人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在这种决定性的关键时期,考生的心理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可以调整的。科学地进行心理调适,可以使考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接受人生的第一次最关键性挑战。
  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考生在高考前夕由于学校气氛、生活环境、家长态度等等的变化,心理会产生一些反应,表现为紧张、压抑、反应迟钝等,这些心理活动对考生临考准备和应考发挥都会有不利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使考生在高考期间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考生取得高考良好成绩的保证。
  1.平常心。我们所说的平常心就是指考生在高考复习期间保持一种平和、安宁的心理状态,从战略的高度去面对高考。高考事实上就是几门试卷,与平常在学校里所考的试卷是一样的,无论从难度上还是从份量上与平常所考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有的甚至还比平常难度小、份量轻)。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全国大部分考生都在考同一种试题。考生尽可能平静地面对这几份试题,只有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考生将这几份试题看成几张生死契而导致不必要的紧张,那考出来的分数很可能不是自己真实的分数。
  2.自信心。自信心对考生的应考发挥很重要,如果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在答题时就会不敢下笔,下笔时也会犹犹豫豫,患得患失。所以说自信心对考生来说犹如一种最佳补品,高考期间,适时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对于大多考生来说,大家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至于谁高于谁,关键还是看平时个人的努力。只要自己平时能够做到的都做了,在学习、复习上没有太多遗憾,自己的心理上没有太大的负担,就一定能够百分百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考生在高考时应该想到自己的优势,对于缺点如果无法弥补,也不必担心,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说,缺点是同在的。每一位考生要切记,天才是不存在的,纵然存在,也是凤毛麟角。
  3.自制力。每个人都有情绪,或好或坏,但作为一个理智的人来说,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情绪冲动而影响了自己人生关键路口的选择;但另外一方面不能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满则溢”,适当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利于自己的心理调整,保持一个平和、平稳的心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是不能靠压制来实现心理平衡的。过分的压抑有可能会引起心理障碍,导致情绪低落。这就需要考生适当地进行情绪的释放,适当地进行渲泄。渲泄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渲泄,如放声痛哭、高声地朗读等,向自己信任的师长、同学或父母等诉说自己心情以求得他们的理解与关怀。总之,考生要适当调节临考前的心理,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4.科学性。高考对许多考生来说,整个过程是紧张而且枯燥的,成天在课堂里看书,生活单调而失去光彩。其实对于在紧张环境的人来说,生活的多样化与丰富化有利于人的心理保持一个平常、平和、平稳的心态。所以高考期间的考生的生活应该讲究科学性,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安排日常生活,对于考生保持头脑清醒、精神饱满,提高学习效率非常重要。1+1不一定等于2或大于2,也有可能小于2,凡事一定要讲究个度,成天绷着神经,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情绪得不到放松,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不良后果。考生可以在休息期间通过一系列文体活动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尽量使自己处在一个与平常相同的气氛当中。虽然大环境个体是无法影响和改变的,但考生可以尽可能地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小气氛,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办 / 清华大学开发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版权所有 2000年

EMail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