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高考志愿?

2.填报志愿的时间与基本要求

3.填报志愿的思路和方法 

4.参考招生专业目录填报志愿

5.参考新的体检标准填报志愿

6.参考《录取统计资料》填报志愿

7.参考往年分数线报志愿

8.参考“大学排名榜”填报志愿

9.参考高校收费情况填报志愿

10.进行自我评估填报志愿

11.综合各方面意见填报志愿

12.家长帮助子女填报志愿

13.如何估分报志愿?

14.单科分数与录取专业有何关系?

15.哪些专业可以兼报?

16.在选择院校与专业之间有矛盾时如何处理?

17.怎样填写“服从分配”志愿?

18.如何处理第一、二、三志愿的关系?

19.“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应如何取舍

20.有哪些鼓励报考的专业和院校?

21.为何选报提前录取的院校等于增加一次录取机会?

22.学经济管理类专业报哪些学校好

23.填报志愿可能陷入的误区有哪些?

24.“上线落榜”和“高分低就”的原因是什么?   

25.提高成功率的途径有哪些?

 

  首页>>高考指南>>填报志愿
 
 
如何处理第一、二、三志愿的关系?

 第一志愿至关重要

 大量事实证明,各个院校及各个大学的每个系,都愿意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这是可以理解的。第一志愿的填报表明了考生最期望的院校,最热爱的专业。各院校当然欢迎这样的考生。同时,这样的考生到校后一般不闹专业情绪,安心学习,成才可能性大。从录取体制上看,随着高校录取体制改革的展开,学校录取新生的权利也相应变大,第一志愿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了。第一批录取院校录取新生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即在第一批院校的控制分数以上,调阅考生档案及考生录取与否均由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处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实行必要的监督。第二批录取院校,除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外,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录取方法,即根据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按学校招生人数的120%提供档案,由学校按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第三批录取的院校,有的地区实行“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方法,有的采取“分段录取”的方法,即在达到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分段,参考考生所报志愿顺序,学校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三批录取院校,不同的录取方法,决定了第一志愿不同的重要程度。

 不论何种录取体制,选好第一志愿甚为重要,第一批录取院校更为突出。因为调多少份档案、录取与否,完全由学校决定。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大多数院校是按120%130%的比例调档的。大多数院校对使用“调档权利”持慎重态度。由于录取体制的改革,考生更加重视第一志愿的合理性了。第一志愿已从集中(部分大学和热门专业)转向合理的分散。

 那么,如何选报第一志愿?我们再具体了解一下录取的投档原则。     

 录取时的投档原则是:“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按适当比例提供档案,学校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投档方法有四种:(1)考生多、考分又高的院校,按多于计划招生人数的百分之二十投档;(2)考生多,但考分并不高的院校,先按多于计划招生数的百分之十投档,留下百分之十的比例数录取较高分的第二志愿及参考志愿的考生;(3)考生不够计划招生数的院校,将第一志愿填报该院校的考生档案全部投给学校,不足部分,由第二志愿和参考志愿调剂录取;(4)计划招生数少的,投档比例可适当增大,甚至可以超过招生数的二至三倍。由此看来,每一批第一志愿学校选报得是否得当,对考生在这一批院校录取时能否被顺利录取关系极大。由于学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正逐年扩大了,提取上线考生档案的数量由学校决定,录取与否也完全由学校决定。在此情况下,如果第一志愿学校提取档案的数量超过了计划录取的数量,选择的余地比较充分,学校一般就不再要第二、第三志愿报考该校考生的档案材料了。只有在第一志愿考生档案材料不足或多数第一志愿考生分数较低等情况下,学校才考虑提取第二、第三志愿考生的档案材料。从近几年的录取情况看,各高校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许多省市的第一批录取院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90%以上,第二批录取院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在70%以上,而且呈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考生必须慎重填报第一志愿,若第一志愿填报不当,就有可能录取不上理想的学校,基至不能被录取。

   第二、第三志愿不可放弃

 既然填报第一志愿十分关键,那么考生是否可以放弃第二、第三志愿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个理科考生的考分是565分,重点志愿顺序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因为当年北京大学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70分,这位考生565分显然不够北大的实际录取线,所填的第二个志愿和三个平行志愿的参考志愿,均因第一志愿报这四所院校的人数已够计划招生数录取,他也就失去了被这四所院校录取的机会。因此,第二、第三志愿并不是随意填写,更不能放弃。无论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有多高,但毕竟未达到100%,总有一部分考生是由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录取的。只要有一丝希望,考生就应牢牢抓住。更何况在每年的录取中存在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高校的第一志愿档案都绰绰有余,有的高校如农业、林业、矿业、石油等院校以及某些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院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往往由于考生对其缺乏认识和了解,报考第一志愿的考生可能不多,相应地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就会起作用。还有另外一种情形:报考第一志愿的考生数量较志愿学校录取计划数量多,但上线者并不太多,这时录取学校就得考虑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了。国家规定,相邻志愿的分数级差不宜过大,最多不能超过20分。也就是说,当第二志愿考生总分高出第一志愿考生20分时,若其他条件符合录取标准,就要录取第二志愿考生。据此各省在录取时于程序上作了相应的安排,对第一志愿未能录取的考生及时按第二志愿参考志愿顺序向有关的高等院校投放。当然,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具体能起多大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第一志愿,第二志愿所报学校,其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或超过录取数量;二是考生自己第一志愿、第二志愿与第三志愿是否存在从高到低的梯度或梯度是否合理。

 既然允许报三个志愿,那么三个志愿就各有各的用途。在第一、二志愿都没有录取的情况下,第三志愿有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第三志愿是最后一个志愿,假如这个志愿录取不了,则会落到下一批录取院校,这样就整个地降低了一个录取档次,甚至落榜。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志愿是保底志愿。

 合理设置梯度

 所谓梯度就是三个志愿院校的录取最低分要从高到低拉开档次,形成梯度的目的是增加录取机会。假如第一志愿录不了,还有可能被第二志愿接住;假如第二志愿录不了,还有第三志愿接住。这样就可能有三次录取机会。一般说来,梯度越大录取的可能越大,但梯度太大容易使志愿报得太低,故必须保持合适的梯度。

 例如,按照前几年惯例,北京理工大学的招生成绩和北京化工大学招生成绩差不多,这样,这两所学校档次比较接近。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把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分别报这两个学校。因为每年招生,生源和招生分数相似,招生情况也就相似。倘若一考生报考北京理工大学第一志愿不取,那么第二志愿北京化工也不会录取,这样便相当于浪费了一个志愿。所以,填报志愿一定要拉开档次。当然,更不能把有名的学校放在普通高校之后。填报专业也存在这个问题,同是北京大学,其经济学院的国际金融专业在该校文科各专业中历年来是录取分最高的,而考古系、心理学系就要低得多。理科中生物学系、计算机系录取分数很高,而地质学、概率统计系等专业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如果某个考生两个选报专业填的分别是经济类和计算机,那么如果分数不是非常高,便不会被录取,即使总分过了北京大学的招生分数线也毫无作用。

 由此可见,考生填报志愿,特别要注意学校之间和专业之间的梯度,不要盲目追求“热门”。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好各个学校的志愿及专业,这样才能增加录取的机会。

 我们既然知道了报考志愿要拉开档次。那么如何知道我们所报的学校处于什么档次呢?通常,学校的自身条件、专业设置特点,乃至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毕业分配走向等都能影响学校的档次。而考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冷与热”。我们把全国高校归纳一下,一般有以下规律:

 从院校所处地理位置来看,报考京、津、沪和省会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学校人数居多。

 从交通、气候饮食等方面看,铁路沿线和离家近的地区的一些学校报考人数多,京、津、沪等大城市相当一部分考生就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

 从院校看,报考“名牌”、“重点”和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大学的人数多。

 从专业看,理工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类的专业和文史外语类的财会、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法学、外语、经管等类专业报考人数较多。

 我们了解一般规律后,再来总结一下报考志愿时梯度设置技巧;

 1.要认真了解历年来各院校间、专业间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大致比例。使自己所填报的志愿自然形成一个从高到低的差距。如清华大学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为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轻工学院报为第三志愿。

 2.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放开眼界,展望未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人们对社会价值的认识来调整已形成的“梯度”。

 3.要在第一志愿作为“基准”确定后,其他志愿由高到低,降幂排列。既不能把志愿填写成“波浪式”,也不能把志愿填成“平行式”,如第一志愿填清华大学,第二志愿报北京大学,参考志愿报南开大学。更不能填写成“升幂式”,如:第一志愿报南京大学,第二志愿报东南大学,参考志愿报北京大学。若按上述方法填报志愿,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第一志愿,而第二志愿和参考志愿根本不起作用。往往有些成绩较好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太低,放弃了被较好的大学录取的机会,到时候,考生后悔晚矣。

 4.除了上面三个方面,我们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高考总分与相关科目的关系;填报京、津、沪和沿海开放城市院校与填报内地和落后地区院校的关系;填报省属院校与部委属及外省院校之间的关系;“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关系。

 5.要“冷、热”搭配,既有冷、热院校和冷、热专业的搭配,也注意冷院校热专业和冷专业热院校的搭配。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办 / 清华大学开发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版权所有 2000年

EMail : [email protected]